在那里,我们看见这样一群“小苹果”——
他们有语言能力,却很难用语言与人沟通;
他们有听力能力,却似乎对一切充耳不闻;
他们有视觉能力,却不愿意与人目光交视;
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发现:每一个被上帝咬过的“小苹果”都是一颗星闪耀的星星。
在安徽汇锦残疾儿童发展辅育中心,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因为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甚至其中的多重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隔膜、迟滞以及无尽的障碍。
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老师们正带着孩子手拉着手晨跑归来,大的有十来岁,小的只有四、五岁。
辅育中心郑老师介绍: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安徽省内,每天早上父母把孩子送来,晚上再把他们接回家,他们多半来自贫困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康复,外地的父母只好在附近租上一间房子,空闲的时候在附近找一些零工……一般来说,一名儿童的康复周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回到辅育中心的教室,有的孩子便低着头坐在墙角,一言不发;有的孩子抱着板凳独自玩耍;有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字……看到这样的“日常画面”,我们不禁感到一阵失落和难过。
面对这群特殊的“小苹果”,中心的老师用爱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教室的一面墙上贴着几张简单的字母表,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桌上放着一个识别颜色的教学用具,以及一些简单的书本;整洁干净的午休床……因为每个孩子听力、视力、智力水平的差异,所以老师只能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康复。
关于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些,或许,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
想起一篇文章对自闭症儿童的未来有这样美好的描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作为蜀山社区党委和少年博览党支部,也许我们能做的不多——力所能及地为辅育中心的孩子们捐赠一些图书、杂志和学习用品,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这群儿童,共同点亮他们的美好明天。
祝福“小星星”们,期待他们早日迎来“苹果花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