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锋资讯
琥珀街道抓住深化改革契机 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4-11-21 信息来源:

党中央近期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而新一轮的街居管理体制改革行将展开。琥珀街道紧抓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在前两次街居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发展,把改革作为民生工作的着力点、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居民自治的突破口、组织建设的助力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把改革作为民生工作的着力点

在以往的民生工程中,工程设计规划由政府制订,这种规划事前没有得到群众认可,群众不太配合,结果实施后造成“政府花了钱,群众不满意”的窘境。近年来,街道在一些重大民生改造项目上,吸取以往教训,解放思想,转变方式,把民生工程的决定权交给群众,凡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或惠民举措,要由群众参与,在工程实施前,逐户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按群众的需求制订规划和方案,并成立民生工程义务监督队进行监督,将“为民作主”变“让民作主”。从2011年到2014年,街道对辖区琥珀山庄、飞虹小区、翠竹园西村、康居时代家园、盛华苑等14小区进行道路、管网、停车位、人工景观湖、绿化、天燃气置换、水表出户、刷新立面等进行改造,惠及13163户居民。相继建成了全市首家科普、军事、消防体验馆,以及500平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建立全省首条大学生创业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200名大学生通过创业街孵化,实现了创业就业。

二、把改革作为社会治理的切入点

2008年、2011年街居体制改革中,琥珀街道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把全街6个社区划分为120个网格,网格长由楼长或群众威信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担任,每位网格长负责300-400户居民信息的采集、反馈、宣传和服务。街道将网格管理与社区服务有效对接,把党建、社保、民生、城管、计生、综治等纳入网格,构建了“街道大网格、社区中网格、网格长小网格”的管理服务平台,网格服务触角延伸辖区居民和单位,基本实现了小问题化解在社区、大事情解决在街道,筑牢了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近年来,政府的职能大量下沉社区,使社区工作不堪重负,鉴于社会组织具有转移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街道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全省率先将职业社工引入社区服务,建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购买岗位的方式,引进7名专职社工,加强对1200名志愿者的指导、培训,以服务化运作的方式,使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社工服务已延伸至社区的居家养老、少儿教育、医疗康复、义务送餐、家庭访视、便民利民等项工作,服务管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目前,已有6.6万人次享受到社工专业、优质的服务。2013年,央视一套播出了19分钟的节目,专门介绍琥珀街道社工工作成效。2014年,街道奥林花园社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

三、把改革作为居民自治的突破口

近年来,由于职能部门工作大量下沉,社区事务趋于“行政化”,居民自治工作“弱化”。街道依托改革,把群众最感兴趣、最愿参与的社会组织和小区管理,作为提升居民自治的“突破口”。由于社会组织具有承接转移政府职能作用和自发性、草根性特点,街道提出了“社会组织进一步、政府职能退一步”的工作主旨,依托街居主阵地,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收编、组合、新建的方式,大力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并积极指导、帮助社会组织制订章程,提供场地和经费。在全街的39家社会组织中,志愿服务类18家、文体类14家、专业协会7家。社区“爱心调解队”,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喜洋洋”民乐队,常年活跃在社区广场,为居民提供精神“食粮”;“爱心社”服务队、社区医疗及社工组织,为居民提供送餐、便民、康复等“家庭式”贴心服务;计生协会为辖区失独家庭提供援助服务。

由于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中,缺少群众参与自治的平台和载体,导致群众自治工作没有“着力点”。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街道结合群众参与度高的实际,积极推进业委会自治、社区代管、聘请物业公司三种模式,搭建基层民主自治平台。康居时代家园因原物业公司撤离,小区管理处于“真空”状态,社区积极回应小区业主组建业委会的要求,征求750户居民的意见建议,按法定程序组织业主自选业委会,由小区各单元推选1名业主担任楼栋长,再从楼栋长中推选代表组成小区管理议事委员会,形成业委会、议事委员会(议员)和楼栋长三级自治组织网络,通过小区物业CEO管理模式,即由业主选出的业委会聘请物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小区,向业委会及全体业主负责,提供服务并接受监督,运行至今,情况良好。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把改革作为组织建设的助力器

街道近年来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改革强化组织和队伍发展,选优配强社区书记,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品德好、能力强的同志提拔到社区书记岗位。建立开放式党组织,按照“小社区大党建”的思路,实行大工委制,推动党建工作全覆盖,辖区所有非公企业采用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了党组织。成立全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党委,构建了社区“党组织领导、工作站干事、社居委议事、社会组织服务”的组织服务管理架构,以及“四会一站一长”(居民代表大会、居委会议事会、党员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人大代表工作站、楼长)的议事协商机构。此外,街道还推崇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挖掘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近年来,街道相继推出了合肥市首届道德模范冯春余、合肥市首届社区形象大使李家荣,以及热心社区公益的颜世俊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典型引领,推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