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锋资讯
张旭生在熊建辉来我区调研并召开全市城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4-12 信息来源:

创新党建模式  引领社会管理

为“魅力蜀山”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蜀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旭生

2012330日)

 

尊敬的熊书记、各位领导:

热忱欢迎熊书记一行莅临蜀山区调研指导工作!

我区现有2镇、8街、1园,52个社区。共有社区建制党组织52个,其中党委29个、总支13个、支部10个;社区党员10209名,其中退管人员党员5512名,约占总数的54%;“两新”组织党员1752名,约占总数的17%。

近年来,我们紧扣建设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主题,围绕“魅力蜀山”建设中心任务,瞄准“全市争一流、全省当示范、全国有影响”的党建工作目标,把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相结合,通过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进步,形成了安宁和谐社会局面。先后打造出全国有影响的社区党建“丁香经验”、非公党建“联华模式”、区域统筹“商圈党建”等党建品牌,荣获了“全省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多项荣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行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扁平化社区治理结构,激发基层组织工作活力。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工作下基层,服务进社区,社会管理“小政府、大社会”特征日趋明显,过多政府事务推向社区,社区承载能力有限,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为加强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符合街道、社区特点的管理体制,我们大力推行街居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社区治理新架构。一是实行街居管理机构改革。街道机构设置打破上下对应模式,实行大科室制,内设机构由15个精简到6个。社区实行“议行分设”,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工作站干事、居民委员会议事的“1+2”社区治理结构。党务、居务和政务相对分离,党委决策、居委会监督、工作站执行,“三驾马车”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二是实行区划调整。针对老城区6个街道、12个社区规模过于悬殊、管理界线不清、发展状况不平衡的问题进行同步调整,使之面积、人口、资源条件、发展任务基本相当,各街居处于同一起点相互竞争发展。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街居职责更加明确、资源更加均衡、关系更加顺畅,极大地激发了街居上下工作活力。三是整合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实行“大党(工)委制”,吸收辖区派出所等行政单位、驻地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委员,共同参与党建工作。依托我区三里庵、南七等“五大商圈”,开展“党旗在商圈飘扬”党建活动,探索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途径,把分散资源整合起来,松散组织统一起来,最大范围凝聚党员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群众,共同推动区域繁荣。

二、创新社区管理运行模式,实行网格化组织覆盖,拓展基层组织覆盖领域。为进一步优化社区运行机制,细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我们推行了社区网格化服务模式。一是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式服务单位。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综合考虑社区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管辖面积、居民认同度等因素,将社区服务单元细化为服务网格。全区52个社区、7个村共划分为619个网格管理服务区域,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名群众都有人联系、每一项服务都有人落实。二是建立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网格责任人—社区受理中心—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四级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党政领导、网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推行党建工作进网格。及时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对接。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和社区网格设置情况,深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在网格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由网格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建工作联络员负责把“隐形”党员、“口袋”党员找出来纳入网格中,开展日常教育培训,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活动,让广大党员在党建网格中当模范、作表率,切实把每个网格打造成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窗口。 

三、完善城区党建投入机制,实行一体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组织保障能力。针对社区工作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场所办事的问题,区委、区政府逐年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加大人力、工作、经费下沉力度,以“三个下沉”破解“三无”难题。一是配强队伍,实现“有人管事”。出台社区工作者队伍配套保障措施,打破身份界限,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用人。实行同岗位、同考核,收入与工作实绩挂钩,岗位靠竞争、薪酬靠实绩、进退靠表现。面向全省公开招聘57名应历届高校毕业生进社区,为社区补充新鲜血液。对长期从事社区工作“两委”正职提高政治、经济待遇,有8名同志进入镇街领导班子或转入事业编制。面向社区“两委”公推竞职,有3名同志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实现“有钱办事”。建立社区投入逐年增长的常态机制。每年区财政向社区拔付30万元办公经费,并根据区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拔付比例,党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实报实销。加大区管党费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场所议事”。 区财政给予每个社区10万元配套资金,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涉及党务、政务、社会事务,全部纳入服务大厅窗口,实行“一站式”办结。加大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目前社区办公用房平均达500平方米以上。按照“一室多用”原则,社区建成八室一场(社区“两委”办公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康复医疗室、日间照料室、档案资料室、文体活动广场)。依托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设立52个党员议事厅,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让党员有场所议事。全区50%以上的街道达到省级党建工作示范街道标准,40%以上的社区达到省级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标准。

四、探索特色主题活动方式,实行多元化组团服务,提升基层党建服务水平。坚持把社区党建工作融合渗透到社会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每居一个主题,一街一个抓手,以活动载体建设激发组织活力,凝聚党员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城区。一是打造城区“党建名片”工程。街居党组织立足区位优势,挖掘自身潜质,系统整合资源,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区半数以上社区打造出体现区域特色、党员群众认可、社会广泛好评的基层党建名片。“党员楼长制”、党员过“政治生日”、党内互助基金、“五彩”连心卡、“商圈服务联盟”等品牌在社会上和党员群众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二是开展统筹城乡党建“互助共建”活动。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促进城市优势党建资源向农村延伸,我们开展了统筹城乡党建“互助共建”活动,机关、社区、非公企业和学校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党员与农村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成立城乡联合党组织,共同开展“互助共建”活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党建工作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党内阳光工程”。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我们实施党内“暖心”、“阳光”、“夕阳红”和“光辉”四项计划,推行“书记述职”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关爱和帮扶党员、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安徽日报、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我区党内“阳光工程”做法。四是开展“党旗引领开门红”主题争创活动。去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十二五”发展中去,开展“党旗引领开门红”主题争创活动,通过“学习培训、专题讨论、制定计划、公开承诺、主题实践、集中评议”等活动,引导党员在实现“十二五”开门红中创先进、争优秀。通过不断抓基层、打基础,创特色、树品牌,我区党建“八街八特、一居一品”的品牌效应日趋显现,组织活力更加强劲,党员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保障更加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合肥新跨越进十强、建设魅力新蜀山要求相比,我们城区党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是:部分纳入社区管理的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对社区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些社区党建工作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争先进位意识不强,开展活动方法简单、办法不多,缺少特色亮点;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社区建设缺少抓手和考核评价机制;社区工作者队伍政治待遇、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上升渠道不畅,难以吸引年轻优秀人才参加社区工作,一些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社区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等等,需要下功夫探索解决。

我们深知,此次座谈会在我区召开,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也为我们学习先进、理清思路、强化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座谈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深入分析研究,积极探求新路。

一是抓好分类定级,推动晋位升级。从社区党支部入手,摸清党组织基本情况,对照标准分类定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提高,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

二是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开门红”主题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和发现先进典型,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力度,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引导党员融入社区、走进网格,在生活的社区中发挥作用。改进党员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流动党员数据库、非公企业党组织信息库,加强动态监管,及时更新数据,实现党员管理动态化、信息化。

三是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深入推进打造街居“党建名片”工程活动,对已有的名片进一步拓展内涵、活化形式,增强社会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创先争优,再推出一批亮点纷呈、特色鲜明的党建精品。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凝聚组织力量,彰显队伍活力,促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议设立“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奖”,开展基层组织创新工作评比,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弥补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是继续加大社区投入力度。深入推进街居管理体制改革,总结完善网格管理经验,加强制度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街道、社区职责不清、任务过重、保障不力问题。加大人员、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完善财政增长与社区投入相应增加的常态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社区活动场所,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党员和居民群众活动的需求。建立社区工作者成长成才机制,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打通上升通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议加强新建小区社区配套服务规划,待建或再建的住宅区,社区服务配套用房优先规划、高标准建设。

五是强化联述联评联考结果运用。总结借鉴我区从08年以来开展的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活动经验,深入推进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和社区驻地单位党组织支持社区建设情况,按知情原则,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评议。强化述评结果运用,建议对抓党建工作业绩突出的,优先考虑培养使用并予以表彰;对抓党建工作不力的,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多次被评“差”的,所在单位不得参加社会评先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