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
作者:戴劲松
【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政府承担的管理服务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为了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有效提升社区自治水平,2008年以来,合肥市蜀山区围绕着社居委减负推行了“街居区划调整”、“议行分设”、“网格化管理”、“社居委专职化”等一系列创新社会管理举措。“街居区划调整”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区域的合理划分、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合理配置;“议行分设”:社居委履行“议”的工作职能,同时在社区设立工作站,作为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做好行政事务,履行“行”的职责,“议行分设”实现了社区行政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的队伍专职化、工作专业化,同时也较大地减轻了社居委的行政负担;“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由社区工作站人员担任网格员,要求一专多能、一岗多责,每天负责摸排和收集信息,并及时录入平台,遇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解决问题并上报。“社居委专职化”:解决了议行分设后社居委虚化弱化问题,为开展居民自我服务、推进居民自我管理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创新了社区管理体制,优化了社区组织结构,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工作格局,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与居民自治功能,但亦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政府的行政事务过多,导致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社区工作量过大,疲于应付;其次,网格化管理的触角没有延伸到楼宇、居民家中,过多的强调管理,忽视了社区自治;第三,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主要做法】
一、巩固完善网格化管理,丰富服务内涵。在原网格化管理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服务空间,纺织横到边、坚到底、斜到角的服务网格,在社区老党员、热心居民中聘请网格长,明确网格长服务对象,特别是网格内的孤寡、重病、失独、残疾等特殊人群,由于网格长生活、工作在本网格,对网格内人员、住况、资源熟悉,能及时将收集到信息、发现的问题快速上报社居委,由社居委分流到工作站,工作站人员在第一时间核准信息、处理问题,形成循环有序的管理服务流程,从而接近了社区与单位、居民的距离。
二、构建“两委两站六中心”,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在街居体制改革中构建 “党组织领导、社居委议事、工作站做事”的社区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提升社居委自治功能,在社居委下设居民服务平台,成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居委议事、社区工作站做事、社工服务站服务”的社区组织架构新格局。此外,街道为使社区社工服务站有效有序开展居民服务,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教育服务中心”、“康复助残服务中心”、“慈善救助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等居民服务平台,形成了“两委两站六中心”的社区组织体系。通过“两委两站六中心”建立,实现各组织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服务内容具体化,开展信息服务(服务呼叫、紧急呼救)、家庭访视、便民利民(理发理容、综合维修、代购配送)、生活照料(家政保洁、照顾护理、上门送餐、外出陪护)、文体康乐(书报阅读、影视欣赏、文体活动、知识讲座)、健康康复(健康监护、健康指导、康复训练、义务诊疗)、生命关怀20多项服务),服务对象实现针对性、专业性,服务水平体现高效率(日电话、周上门、月访视)、高标准,填补政府在服务中的短板。
三、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居民服务水平。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群众性的特点,在完善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承接和转移政府职能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拟定“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思路。按照“群众认可、社会管理、服务居民”的原则,政府在组建工作上要充分尊重民意,并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引导组建、规范管理。首先是要坚持条块结合,依托街道社区主阵地,依据社区实际及居民需求特点,建立一批“枢纽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如维权类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慈善爱心救助类社会组织等。其次是采取“筑巢引凤”、“本地孵化”等多种策略,积极孵化培育从事居民服务的社会组织,街道可通过收编、组合、新办等方式,组建社区社会组织,并对自发形成的社区社会组织,统一办理备案手续,在组建中要有工作章程、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活动安排,社区要腾出尽可能多的空间,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如琥珀街道在安徽省社会工作协会的推动下,在省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引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负责街道社工服务中心、社区社工服务站的具体运营管理,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儿童教育、慈善救助等针对性、可持续、有效果的专业化社区服务;另外,通过民生社工进一步孵化培育公益慈善、居民互助、文体活动等各类社会组织,并积极引导支持其参与开展居民服务,吸纳凝聚各类志愿者服务资源。孵化培育发展社区组织,让全能政府变成高效、服务、有限的政府。一方面,社居委将大量的社会服务事务交由社会组织去承接完成,节约政府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将社居委从繁杂的服务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回归到组织者、协调者、议事者、监督者的本职角色,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群众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稳定社会的协调与平衡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与保障,推进居民服务项目化建设。探索职业社工介入社区居民服务模式,确保社区居民服务质量与水平,采取“扩充用房”、“购买岗位”、“项目补贴”与“服务考核”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社区居民服务项目化建设。一是保障有必要的居民服务用房,街道社区采取“扩充用房”方法,通过市级“标准化社区”、“城市生活驿站”、“老少活动家园”等民生工程项目,实行辖区资源“整”,自身资源“腾”,新开发小区“要”,外部资源“借”等方式,满足基本的社区居民服务用房。二是按照社居委主导下的“社工站点式布局、服务菜单式选择、社区网格化覆盖”的工作思路,遵循“社工引领培训志愿者,志愿者协助支持服务”、“社工指导结合网格长,网格长配合参与服务”的工作原则,积极构建“社工、义工(志愿者)、网格长+居民群众”(3+1)的独特社区服务模式。同时,为确保核心服务队伍——职业社工的稳定,应采取“购买岗位”方式,向专门的社工服务机构购买专业社工,社工服务机构负责向社工服务中心和社工服务站派遣职业社工,并负责服务督导与管理,确保社区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在“岗位购买”的基础上,采取给予重点项目“服务补贴”的方式,为上门送餐、健康康复、大型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确保居民服务质量。第四,采取两级“服务考核”方式,街道社会事务科负责管理考核社工服务中心,各社居委负责管理考核社工服务站,制定并下发了社工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考核办法,按月考核。如社区社工服务站的专职社工,每月需带领社区网格长与志愿者在家庭访视、特殊人群上门服务、社区定点集中服务(人次不限)上,要有一定硬性规定,每季度1次大型社区活动(人次不限)。街道社工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每月负责支持驻点社工开展服务,负责开展街道分中心各项服务及大型活动的开展,负责承接街道下派的临时性服务内容,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服务水平。
五、人财物真正下沉,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在人力上,通过社区书记任命、站长竞聘主任选举的方式产生社区三驾马车负责人,为体现关爱,给年轻同志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的社区书记可兼任站长,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12-15名,确保有人干事。二是在财力上,街道每年拨付各社区50万元的人员、工作、活动经费,社区一般工作人员工资1800元/月,与职务挂钩,200元递增,在特殊岗位上给予政策补贴,如计生、创建等,网格长固定津贴200元/月,每季度考核一次,合格后发放200元/月绩效津贴,资金的全力保障,确保有人做事、做成事;三是物力上,按标准化社区建设要求,搭建和扩展社区办公用房,夯实服务阵地,如电子阅览室、计生悄悄话室等,确保有活动、议事场所。四是在引进人才上,积极吸纳聚集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按照“社会责任社会负担”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驻地单位的各类人才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工作。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完善基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岗位为平台,大力引导高校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面向社区,充实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组建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成效】
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服务,是今后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社会组织的功能特性,使其成为社区繁重工作的“减压器”,社会组织的民间性、草根性,增强了居民自治功能。因此,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扩大、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深化社区服务、进一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服务化社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职能与社区自治功能有效对接;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