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锋资讯
让“社会人”成为“社区人”——合肥市2013年度干部在线学习“创新案例”征文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13-12-19 信息来源:

鼓励奖

作者:彭兆耀

 

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如何把“社会人”变为“社区人”,这是摆在每个社区工作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问题。蜀山区西园街道积极探索和尝试,以构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一、基本做法

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必须要有组织、人才、项目三个方面的强力支撑,即构建健全的社区组织管理系统、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系统、品牌化的社区服务项目系统。西园街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组织实施了“三大支撑”工程。

组织管理支撑。在原来“两委一站”(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社会服务事务增多的实际,增设“一站”即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社区社会工作公共服务平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社居委指导下开展工作,以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社工负责其日常工作开展。并在街道社会工作协会的协助下,培育孵化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并为其提供活动指导、培训、协调等相关服务。

专业人才支撑。建立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4+1”标准,即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行政组织、社区服务组织4类基层组织中,至少各配备1名社会工作师,使每个社区均达到标准岗位要求。同时,成立全省首家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实施社会工作师考前培训,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社会服务项目参与人培训,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培训等五类培训项目,培养社区各类人才,提升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能力素质,提升辖区居民公益意识。 

品牌项目支撑。以民生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委托各类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实施特殊家庭“阳光四季”帮扶服务项目、社区矫正和心理辅助服务项目、“情暖夕阳”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老少活动家园服务项目、志愿广场服务项目、蜀苑之声文化服务项目等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水平。

二、初步成效

规范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明确由街道社工协会负责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建立社会组织带头人培训制度,规范社会服务项目标准,根据各社会组织的性质特点,开展合适的服务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多开展活动。

弥补了行政管理的欠缺。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与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行政管理不能管、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政府行政职能得到归位。政府花钱买服务,行使监管职能,社会组织做项目,实施服务,从而使行政资源更优化。

吸引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社区社会组织来源于居民群众,服务于居民群众。通过一套规范的标准,不断完善切合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及其标准,使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反映,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同群体都能在社区找到归属感,居民成为社区真正的主人。

做实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实施项目化管理,充分发挥专职社工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居民自治、公益服务、文体康乐等方面开展各种服务已达30多个,丰富了社区服务的载体。变自上而下命令型服务为自下而上的需求型服务,使服务内容更实。

三、思考与探讨

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创新举措,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

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种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目前涉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法律法规普遍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不仅操作性不强,且未对“社区”这个城市社会生活载体加以规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中还不被认可,需要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上有所突破。

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种改革,需要在机制上不断调整。当前,随着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仅靠政府提供的服务资源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应形成政府、社居委、社会组织、单位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平台,建立有效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种挑战,需要在观念上超前开放。政府要实现由传统的控制型社区管理理念向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转变。要通过服务体现管理,探索便捷的基层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公共服务、建立保障机制、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上来,退回到能够管、管得着、管得好的事情中来。

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种服务,需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资金扶持政策为辅的基层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把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区管理中固定下来,实行分类别、按比例分担,实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运行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基层公共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