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顺应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形势,强化党建工作引领,以琥珀街道为试点,探索成立区域性社会组织联合党委,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初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工作覆盖,需求导向、总体规划,政策扶持、专业指导,规范管理、沟通交流”的运行模式,形成社会管理与服务互助共享的新局面。
一、区域联动,盘活社会组织生命力。2009年,琥珀街道首个将专业社工引入社区服务,率先建立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社工服务站,成立全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党支部。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已发展到69个,其中,文化团体类17个、志愿服务类21个、协会类19个、社工类12个,共有会员728名,党员112名。街道党工委综合考虑地缘、业缘、趣缘因素,以社会组织会员、党员、群众三认同、三满意为目标,建立覆盖全街居社会组织的联合党委,下设8个支部,变松散的民间、草根组织为稳固的组织架构,凝心聚力、发挥功能,统筹区域内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合党委牵头成立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整合调集辖区优势资源,为公益性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提供指导培训,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促进有意愿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按照“社会管理、群众认可、服务居民”的思路,基地对入驻社会组织提供发展指导、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寻找及研发新的服务项目,激活社会组织“生命力”,促进其“出壳”成长,持续发展。基地成立以来,街道共孵化了9家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工7名,为公益类、文体类社会组织提供16场次的培训,培训核心志愿者百余名,管理社会志愿者近千名,全街20名干部职工通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二、统筹共建,实现党建工作一体化。以联合党委为统一活动平台,搭建科学有效载体,实现一体化共建,形成覆盖广、立体化、开放式的组织活动体系。搭建统一开放的议事决策平台,以街道社会组织联合党委为主导,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驻地单位为辅助,建立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协调共商社会组织党建事宜。通过联席会议协调争取,街道投入46万元,建设500多平米的社会综合服务中心;投入34万元,为社工中心配备办公用品和活动器材,添置电子滚动显示屏,制作宣传展板;为文艺团队配制演出服装、购买乐器、发放演出补贴近万元;并拿出1万多元用于社工培训。聘请社会组织成员担任社区民情联络员、事务监督员,让社会组织有更多的话语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坚持社会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向社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抓党建、助发展。坚持把建章立制作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规范化起步、标准化运作。统一制定《党组织工作职责》、《党组织书记工作职责》、《党组织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制度》等,使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三、共同参与,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大家唱”。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建立“雏鹰驿站”、“益智乐园”、“白领家园”、“志愿之家”等平台,为各类群体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联合党委建立飞信平台、党建微博、服务论坛,加强社会组织之间、党员义工之间、社工与居民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发动各类群体为社会组织发展及党建工作建言献策。实施“千名志愿者计划”,募集辖区爱心人士参与,并由专业社工培训,建立涉及社会服务多方面的千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主题志愿活动。由退休法官胡菊芳牵头组建的社区“爱心调解队”,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化解邻里纠纷;耿承继带头成立的“喜洋洋”民乐队,常年活跃在社区广场,为居民提供精神食粮;冯春余领头的“爱心社”服务队,致力社区公益事业,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社区全科医生徐连波、社工徐瑶,为居民提供“家庭式”贴心服务。目前,街道开展大型集中性志愿服务活动50多场次,约54000人次享受了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为辖区300位特殊老人、260名贫困、流动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为12名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家庭访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