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安徽日报以《社区有事“吹哨”,部门闻讯“报到”》为题,报道我省部分地区探索社区治理新机制,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势,下沉基层参与社会治理有关工作,蜀山区相关做法获关注。
社区有事“吹哨”部门闻讯“报到”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和细胞,离群众最近,最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最了解群众有何烦恼。但由于社区责大权小、权责不清,常常对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心无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拥有专业人力、物力、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部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力量下沉基层,直接开展为民服务,指导、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克服困难、处理相关事宜,有助于民生问题妥善解决,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工作、完善社会基层治理平添了动能。这种“大共治”模式,充分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聚合力、破瓶颈,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一盘棋”格局,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为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对部门来说,“哨声”就是命令,“哨声”就是社情民意,就是老百姓的需求。应把“哨声”当成“第一信号”,听到“哨声”第一时间“报到”,及时解决问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既有利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是更新社区服务理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切入口。有关方面应积极鼓励、引导更多社区与部门“结对”,探索更多合作交流项目与方式,更好地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
部门合力解难题
“法官的调解说法讲理、公平公正,我很信服!”日前,在法官的介入调解下,合肥市蜀山区合作化南路社区居民孙女士与小区物业握手言和,长达近一年的纠纷终于化解。
去年7月,孙女士8岁的儿子在小区玩耍时,被单元楼内的报箱砸伤,造成轻微骨折。孙女士找物业公司要求赔偿,但是双方对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彼此之间的纠纷一直不断。为此,合作化南路社区向蜀山区法院求助,邀请法官进社区对该纠纷调解。在蜀山区法院民一庭法官徐巧珍的主持下,孙女士和物业公司再次协商,法官居中摆事实说道理讲法律,最终让双方达成一致。
这次纠纷顺利化解,得益于合肥市“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面对一些工作难题,社区‘吹哨’求助,涉及问题处理的相关职能部门便积极响应前来‘报到’,发挥优势帮助社区‘解题’。”合作化南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国臣介绍,社区人手少、任务多、责任重,面对居民的棘手问题,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解决。合作化南路社区长期与蜀山区法院、区住建局等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相关部门的权威人员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专业、合理、务实的解决方案能取得居民信任,助力事情妥当处理。
合肥市包河区也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道”机制,坚持“组织进楼、服务进家、协商共治”,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区直机关支部和机关党员“百千双进”工程,让机关支部同社区结对、机关干部到小区报到。通过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盘活各方党建资源,为社区争取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到小区治理中来。截至目前,全区各级机关共结对社区网格105个,共开展共建共促活动100余场,解决“文明养狗”“非机动车整治”等问题90余件。
党员下沉办实事
“这么多知名专家抽出时间来义诊,让我们很感动!”7月23日,提起义诊进社区活动,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清溪路社区居民方明琴赞不绝口。在活动中,医生针对性地告诫方明琴饮食要少油少盐,每天适度锻炼。
在蜀山区,社区吹响“回家哨”,在职党员也纷纷报到,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职党员不仅施展自己专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把党员报到工作引向深化,在社区和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位“婆家”的更多资源、服务,引回社区“娘家”。“单位里有5名党员在清溪路社区及附近居住,因此,我们不仅部门报到,还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省卫健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宋勰告诉记者,清溪路社区中老年居民较多,养老服务任务较重,今年4月以来,清溪路社区与省卫健委相关处室联系,该委多名党员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多次组织开展义诊进社区,平均每场吸引近300名居民参加。“社区对接省卫健委举办义诊、健康宣讲、社区医卫培训等活动,提高了社区医养结合水平。”清溪路社区工作站副站长薛孙辉说。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马鞍山市建立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和其他负责同志根据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每人至少联系一个基层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对接联系一次,每半年至少实地走访一次、每年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和其他负责同志结合“结对共建”“双报到双报告双评议”“四送一服”等制度,每人至少联系一个基层党支部尤其是后进党支部。每季度要与所联系基层党支部书记保持沟通,掌握党支部工作情况、重难点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答疑解难,推动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今年3月该制度实施以来,马鞍山市399名党委(党组)书记与联系党支部对接联系537次,提出意见建议791条。
科学考评促长效
“新合肥西站建设工地的民工兄弟,身心健康需要关注,更多医疗资源应向他们下沉。”宋勰告诉记者,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过程中,省卫健委、清溪路社区经走访调研,了解到该社区新合肥西站建设片区有很多一线工人常住工地,这个群体的健康问题,需引起卫健部门、社区的关注。目前,双方正联手打造一批健康小屋,由省卫健委协调专业全科医生定期为一线工人体检、疏导心理,社区也将为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此,宋勰总结认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长期实施与完善,特别需要参与部门主动与社区、居民等沟通交流,从而掌握问题、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在先、做到细。
“公益田园”是合肥南动车运用所参与常青街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一项内容。去年5月以来,该所主动融入周边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作为新成立社区,常青街道梳背桥社区为有效服务居民,也希望借助辖区单位力量与资源,双方一拍即合,开展了“公益田园”、铁路安全知识宣讲、动车观摩体验等一系列项目,项目自实施以来,已接待了600多人次。下一步,合肥南动车运用所将与梳背桥社区等继续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党建联盟等方式,持续开展党史宣讲、文艺展示进社区等活动。“从双方团委间的交流互动,扩展到部门和街道、社区常态化合作。‘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切实服务了社区居民,未来,我们要将这一机制常态化运行好。”合肥南动车运用所团总支书记何家源说。
政策好不好,老百姓的感受最真切。马鞍山市将考核的“指挥棒”交给基层,对“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事项,实行“一哨一考核”,依据事项办理落实情况和各职能部门“报到”处置情况,由社区形成部门该次“报到”评价初步意见。年底,街道(乡镇)综合所辖社区对各部门全年到社区“报到”的评价初步意见,形成年度考核评价建议,经组织部门审核后,纳入市、区委年度综合考核党建考核内容。通过考核指挥棒,促使部门沉得下、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