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立足社区,围绕服务,不断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琢磨探究。2013年,该街道获评全国第二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佳典型案例、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全国十个),同时荣获本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一、现实基础
西园街道是合肥市成熟的主城区街道,面积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万人,住宅小区60个。因企业改制、破产倒闭等原因造成的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达10127人。街道党工委辖6个社区党委、101个支部,党员2317人,含退管党员1620人。随着城市发展,社区规模迅速扩大,辖区居民流动性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面对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公共服务需求,基层政府以传统的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突出表现出“四个不足”,即能力不足、精力不足、活力不足、定力不足。导致出现“三个不满意”,即人民群众不满意,老百姓需要的精细服务难以获取;上级部门不满意,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基层工作者不满意,两头吃力不讨好,工作繁重辛苦不被认可。
因此,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面临巨大压力。该街道从2008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服务基层水平,街道党工委提出“优化管理、优质服务”的“双优”目标,立足实际,将人、财、物下沉社区。
一是明确职责,建立“两委两站”模式,完善社区治理架构。为了弥补社区服务的缺失,西园街道在原来“两委一站”的基础上对社区组织进行结构调整,增设“一站”即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形成“两委两站”的社区治理模式,即社区党委--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顺利贯彻落实;社居委--承担“议”的职能,履行自治职能;社区工作站--承担“行”的职责,专门承接向社区延伸的行政事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引入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针对居民的社区服务,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委领导为核心、居委会民主自治、社区工作站依法行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服务的社区治理架构。
二是优化组合,形成“三社联动”平台,理顺服务运行机制。为使社区服务落到实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它的日常运行由社工、社区、社团共同完成,确定为“1+2+X”结构,即由1名专业社工岗位、2名社居委成员、若干社区社会组织有机参与,形成社工引领、社居委支撑、社会组织补充的“三社联动”的基层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社工由街道通过购买服务确定岗位,牵头用专业方法设计服务项目;社居委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为服务项目落地创造环境;社团即社区社会组织,负责组织各类义工、志愿者,参与具体服务项目的实施。为更好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街道于2012年6月成立安徽省首家街道“社会工作协会”,引入专业机构和专业社工人才从专业指导、引导扶持、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提供专业服务。积极培育孵化各类从事居民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协会已培育孵化居民自治、公益服务、文体康乐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65家,备案1400余人。
三是引入社工,以专业化打造队伍,培养社区服务人才。街道一方面购买5名职业社工岗位,从事社区服务;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培养社工人才。结合国家、省有关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街道制定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表,使符合条件的街居工作人员都顺利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做到全员持证上岗,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服务队伍。对获得职称的工作人员每月给予定额岗位补贴。经过几年的集中培养,现已有37人获得了社会工作师职称,其中初级22人,中级15人。
四是设计载体,以项目化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协同参与。按照“用需求定服务,用购买选服务,用项目管服务,用服务促自治”的原则,由专业社工设计服务项目、编制项目书、提出项目建议,社居委牵头项目实施,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开展,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过程评估,采取社会服务项目化管理,开展了一批符合居民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即面向36个计生特殊家庭的“阳光四季”帮扶服务项目,面向31个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辅助服务项目,面向面向辖区6000多老人的“情暖夕阳”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面向100多特殊儿童的老少活动家园服务项目,志愿广场服务项目下设6个社区服务队、注册志愿者325人,“蜀苑之声” 艺术团文化服务项目、辖13支表演队、注册会员300多人。同时,为适应新的形势,街道又开展了“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社会服务项目。
三、基本经验
西园街道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围绕服务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使党的核心得以凸显。“两委两站”的治理模式,突出了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完善了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使社区服务有了平台和抓手。明确社区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党委副书记兼任,社居委主任是党员的任命为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站长由社居委主任兼任,使党组织的设置与社区服务的提供相匹配。巩固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回归了社居委的自治职能,明确了社区工作站的职能,确定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职责。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长效治理模式。
二是调动社区力量,整合辖区资源,让社会协同成为现实。社区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实现了“社会进半步”的有效转移。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跟着服务走,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打天下的资源配置格局,为激活各类社会要素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在服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沉积的社会资源能够向社区流动。通过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使社区汇聚了专业社工、义工、居家养老服务员等各类服务人员,为社区服务提供了人力支持。2012年7月,街道创办安徽省首家社区生活报《西园人》,经费由街道和辖区单位共同承担,与《合肥晚报》合作联办,内容由辖区居民参与提供,投送由网格员及社区社会组织完成,很好地体现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三是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人员素质,使专业服务成为可能。持续开展“建学习型街道,育思考型职工”活动,积极建立自己的社工人才培训基地,采取请进来集中培养的方式,组织街居职工集中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将素质提升指标化。成立社区教育学院,确定五个教育培训项目,面向党员、社工、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等常年开展培训。被确定为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试点单位。提前达到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4+1”的标准,即在4类社区组织中,至少各配备1名社会工作师,使社社区人员职业化、区服务专业化。
四是尝试购买服务,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归位迈开步伐。“政府退半步”是解决行政手段不能管、不该管、管不好事情的有益尝试。杜绝政府资金在投入上撒胡椒面的现象,资金跟着项目走,有项目就有资金支持,确保政府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2013年为例,除去硬件投入,街道直接补贴项目和购买岗位所用经费为33.4万元。在资源配置上,也控制了行政成本,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依托社居委而建,不增加编制,主要是突出社居委的服务功能。街道在保证优质行政服务的同时,积极统筹协调,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开始了从“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