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区划后,我区在“1331”城市
战略发展空间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蜀山经济开发区土地规划处处长 戴宏春
学习是最好的福利。六天的集中学习,12堂精彩纷呈的课程,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到城乡规划学,知识范围广、密度高、针对强,让我开拓了新视野、吸收了新知识,深受启发,得益匪浅,在工作中我们要仔细消化,加以运用。现结合我从事的具体工作,将学习心得作一报告,我报告的题目是《新一轮区划后,我区在“1331”城市战略发展空间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区城市发展空间现状
2002年依托西市区建立蜀山区,2006年南岗镇划入,2013年小庙镇划入,12年来,我区历经三次区划调整,从85平方公里到458平方公里,从35万人到96万人,事实证明,每次的调整都迎来一轮巨大的发展,每次的调整也是全市人民的重托。从空间布局看,我区行政辖区含68平方公里的高新区、78平方公里的经开区、3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13平方公里的政务文化新区、20平方公里的蜀山经济开发区、39平方公里的南岗镇、201平方公里的小庙镇,构成了合肥市“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区划面临新的机遇。在合肥经济圈中,我区是合六工业走廊、合淮工业走廊的交汇点,同城化的分工发展势必带来更多的集聚优势;在区位上,我区享有得天独厚的城市资源要素的配置,科教科研人力资源、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合淮合六高速公路、新桥机场、城际轻轨、江淮运河、高架地铁、生态环境等优质资源汇集;在空间上,小庙镇的划入,突破了我区发展空间受限的瓶颈,为谋求西进、实现飞跃提供了广阔天地。
新一轮的区划面临新的挑战。我区与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新桥临空产业园区在同一板块上竞相发展,受到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在空间和产业方面的挤压,既要能够大树底下好乘凉,更要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同时,我区东西发展不均衡,城乡结构不优化,统筹发展的好坏,是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关键所在。
三、几点思考
1、以规划为统领,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西部组团核心城区和西部门户城区,全区的规划应当放入全市“
2、以基础设施先行为切入点,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抓住基础设施先行这个“牛鼻子”,是克服城市服务水平落后的“短腿效应”的需要,有利于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从而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借助新桥机场第二通道——新桥大道、望江西路延伸、轨道二号线和江淮运河的动工,首批启动蜀山大道与磨子潭路建设,与长江西路形成“三横两纵一河”的小庙片区发展框架,同步推进水电、通讯、燃气等配套跟进,明晰城市发展脉络。
3、以开发区升级为契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其中,蜀山经济开发区致力打造电子商务和呼叫中心产业,进入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队,探索和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成为下一步向全省复制推广的典范。开发区凭借电商园的发展,迎来新局面,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报告业已通过省级评审,即将上报国务院。腾讯、清华等一批凤凰级项目对我区的青睐足以证明,我区应以此为契机,发挥电商园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我区“五大商圈”的产业基础,结合旧城旧村改造和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新政,以土地更新推动全区高端现代服务业全面升级,从而带动城市更新。
4、以土地整治为抓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利用好增减挂政策,以土地整治推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按照确权、尊重群众意愿、建设新型社区、先搬后拆、就业培训、补偿到位到统一社保的土地流转流程,探索一套标准化的模式。新型社区的选址、建设,宜聚不宜散、宜大不宜小,便于让群众享有足够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创新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和社会管理制度,促进人、地、财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打造经济、社会、制度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化。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我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蜀山的城乡一定会让生活更美好,蜀山的经济一定会迎来新跨越,必将成为合肥的“朝阳”、合肥的“海淀”。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