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锋资讯
夯实农村党建基础 率先推进农村城市化
发布时间:2012-10-25 信息来源:

井岗镇十八岗村位于大蜀山北麓,南靠董铺水库,科学岛路穿村而过,全村辖13个村民组,总人口2750余人。近年来,十八岗村积极响应镇党委建设“西部组团核心城区”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农村城市化的中心任务,以“四强”为抓手,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强核心,发挥村“两委”领导核心作用

村“两委”是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和村民自治的核心力量,也是连接干群的桥梁和纽带。该村现有“两委”成员7名,男6人,女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 45周岁以上2人,30-45周岁4人,30周岁以下1人,后备干部2名。在发放干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镇党委制定了千分制考评办法,按考评得分兑现干部报酬,将村集体纯收入的10%作为干部奖金,并全面落实了规定保险,使十八岗村干部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着重抓好五型班子建设。

一是团结型。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才出战斗力,为使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心齐劲足,通过明确分工、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村干之间交心谈心、重大事项两委通气研究等方式加强班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不同看法就事论事,从不把个人情感夹带到工作中,形成了人心思齐,凝心聚力谋发展良好局面。

二是学习型。为使村干部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素质和个人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远程教育、鼓励村干部参加正规的学历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三是廉洁型。为确保村级班子清廉,针对群众比较关注的财务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村财镇管”,在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每月公布一次村级财务帐目,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达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目的。

四是务实型。“富不富,群众盼干部”,要想让群众有盼头,得实惠,村两委务实的工作作风至关重要。为避免村干部光说不做的现象发生,十八岗村制定了《村干部任期承诺制度》、《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等制度,要求村干任前提出任期拟办的实事,每年年终组织一次党员大会和一次群众代表大会,分别对党总支部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进行述职评议。同时积极引导村干部以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是科技型。一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和专题培训班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农林、水利等涉农部门的干部深入到村组农户,对村组干部、党员、群众进行现场培训。目前村两委干部绝大多数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雁”作用。

二、强堡垒,不断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

筑强完善二级党支部、党小组、村民组、妇代会、团支部等村级堡垒,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村总支部根据村民组分布情况及以农业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设置了4个党支部(第一党支部、第二党支部、第三党支部和农业示范元党支部),支部下设10个党小组。

一是健全工作制度明晰职责。建立健全各党小组、村民组、妇代会、团支部,设立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党支部书记述职、民主评议、三会一课、考评奖励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党员志愿者等活动;在村组,建立了村级代办服务点,明确代办员,建立健全办事群众预约、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监督考评等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扩大了服务范围。

二是创新双金字塔管理模式。由于拆迁征地,村民需2-3年才能得到安置,目前广大农村党员分散各地,为了更好的服务党员群众,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是要创新工作模式,建立起有效地联系、管理、服务机制,保证党员作用不减,活动阵地不丢,党建工作不松。我们根据拆迁过渡期间党员、群众的居住情况,建立党员、群众联系台帐,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村委会-村民代表-村民”双“金字塔”管理模式,实现支部书记联系支委、支委联系党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村委会主任联系村委委员、村委会委员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联系群众的双网交叉服务管理网络,确保党员“拆而不散”、工作“拆而不断”。

三、强队伍,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我村现有党员99人,女党员20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2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名。目前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9名。

一是注重党员发展质量。积极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做好在生产和工作一线、致富能手和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特别注重在党的组织相对薄弱的非公企业中加强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提高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二是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结合党员实际和党员履职情况,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定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党员党性分析,不断锤炼党员党性,提升党员素质,激发党员活力。三是扎实开展双培双带双任双促工作。在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中,村党总支制定“四个一”目标(每人应掌握运用一门以上致富适用技术,领办、创办一个以上示范项目,结对帮扶一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联系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重点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出发,以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为依托,代培代训,增强“双培”力度。全村55周岁以下的农民党员有63人均参加了“双培双带”,全村14名农村发展能手被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其中有11人发展成党员,发展能手中有1人被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带动22户摆脱了贫困。在“双任双促”活动中村党总支大胆尝试,聘请苗木大户苗少明同志兼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他大胆设想,流转农村闲置土地,利用公司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苗木花卉业,同时也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四是帮扶弱势群体,扎实开展五助活动。村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开展“五助”活动。助困。建立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制度,及时把他们纳入城乡低保,组织党员和志愿者积极捐款捐物,建立“扶贫帮困救助款”实施困难救助。先后为45户困难家庭救助送去救助款6380元。助学。对特困家庭子女上学实施资助,截止目前为2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救助金2万元。助医。2007年合肥市出台居民医保政策以来,部分大病患者仍然被高昂的医疗费所困扰,村通过民主评议的方法,确立救助对象和金额,几年来共救助42人次10余万元。助业。由于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速,十八岗村失地农民剧增,村党组织通过“双培双带”、党员远教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办经济实体。同时加强与镇社保所联系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失地不失业。助残。为残疾人提供帮扶、康复和文化生活等服务,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6人,提供帮扶金2.4万元。

四、强发展,发挥党员作用率先推进农村城市化

一是抓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十八岗村城中村现象显现,先后拆迁村民组7个,其中涉及征地2个村民组。由于村民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及失去房租收入等因素影响,拆迁工作异常复杂和艰巨。村党总支在拆迁中广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政策上墙、人手一份,对人口、面积等严格三榜公示,全面接受村民的监督,形成阳光透明的拆迁环境。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两委干部带头先拆,再到党员干部、村组干部,最后到普通村民,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对真正有困难的群众,村单独拿出部分资金,派出专人帮助搬迁,十九组瞿德友户,因老母亲年高,本人残疾,到处租房未果,在村里的帮助下,专门腾出一间临时办公室,安置了母子俩,阳光拆迁、民主拆迁、人性化服务赢得村民支持,加速了城市化步伐。

二是抓招商引资,推进城市化进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抓手。几年来,该村不断探索,最终选择发展城郊型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生产在“精”上做文章,结构调整在“新”字上做文章,争做城市的菜篮子和绿化美容师的思路,引导村民发展种植苗木花卉、栽植经果林,建无公害蔬菜大棚及鱼苗放养、垂钓、休闲观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多种经营项目。以农业现代示范园为依托,先后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招来了黑土地园林公司、碧豪公司、盛润公司、龙湾生态园、坤泰生态大棚等大小30余家农林企业。事实证明,这一发展思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本村实际,群众满意,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截止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64元。

三是抓环境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村两委明确分工,党员村民齐动手,通过栽树、刷白、拆除旱厕、清理乱搭乱建、清运垃圾美化了村容村貌,通过建立清洁工队伍、配备垃圾桶,进入生活垃圾桶装车载时代。成立党员互评检查小分队对村委会办公场所、各村民小组和驻地单位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互评检查,对全村开展整治活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把“清洁家园”与树健康生活情趣相结合,强化村民文明教育,做到不但环境卫生清洁,而且干群思想观念清新质朴,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