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情”为先,彰显基层干部服务新理念
一是带着真情服务。在学习青岛社区管理经验中,社区服务的具体化、人性化乃至亲情化,让我深有触动。例如我们参观的延安二路社区地处老城区,办公条件有限,却在有限的办公用房内为辖区老年人建起了日托中心,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了最需要的人群上。社区服务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却又具体实在。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居民,怀着一片真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服务,才能了解他们所需所求所盼。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服务,那么“群众利益无小事”也许只能沦为口头的安慰。社区服务是聚少成多,积小为大,只有我们时时处处为民服务,点点滴滴创先争优,才会最终打造一个文明、美丽、开放的魅力蜀山。
二是带着激情干事。在培训期间,每次与青岛社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交流总能感受到他们对岗位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激情。即使是退休返聘的社区干部,他们身上那种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一种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社区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今后工作的蓝图策划,都深深地让人感动。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从事基层组织工作,更多的是关注普通党员日常服务,似乎繁杂琐碎,平淡无奇,这就需要我们激情投入,以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对卓越的追求,为工作不断注入新活力,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
二、以“为”为本,实现基层组织建设新突破
下一步,稻香村街道将立足辖区离退休党员多、流动党员多和“两新”组织党员多的特点,建立特色载体,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是以扩大基层党组织服务范围为前提,推动党组织向新领域延伸。根据从业性质、居住位置及党员兴趣爱好、年龄结构及网格化管理等实际情况,从组建特色党支部、产业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网格党小组入手,科学合理地调整组织设置和组织架构,以“有利于实现全覆盖,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为原则,采取多种组建模式,推动党组织向网格、行业、专业市场延伸。如在朝阳社区,针对城中村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探索“房东联谊党支部(党小组)”形式,通过在外来党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 “房东+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为暂时找不到归属的外来党员、大学毕业未就业党员提供教育、管理服务。在退管党员数较多的望江西路社区,根据老党员的兴趣爱好,重点在社区活动团队中构建“特色支部”,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书画协会、老年合唱团、黄梅戏票友会上,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是以服务基层党员群众为宗旨,加快区域化“大党建”资源整合。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从解决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入手,在辖区推行立体化服务体系,专业化服务团队,特色化服务项目,一体化服务方式。开展街道党工委与辖区高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双向服务承诺活动,推动驻地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居民开放,提供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居家养老、物业管理、市民教育服务项目,壮大注册党员志愿者队伍,拉近辖区内党组织、党员与居民的距离。如发挥合肥乐堂动漫党支部信息科技优势,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力量制作反映“红色主题文化”的动漫和游戏,在提高非公企业党员党性观念的同时,丰富党员教育资源。
三以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化“党员服务网格”建设。基层党组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辖区内各类型党员都找到归属感,帮助辖区居民完成转型期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可以按照“一网格+一党小组”的模式完善党小组设置,同时积极探索部门融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在网格内延伸拓展;通过探索无职党员义工服务模式、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模式、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困难党员关爱模式、离退休党员亲情联动模式,建立健全条块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型党组织网络着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