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是人们近几年的新话题。它源于“Greenway”的舶来词,指的是一种供人步行、骑行、游憩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它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生活区。
近几年来,走进深圳,走进深圳绿道,走进深圳绿道网,让人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走绿道”已成为当今的时尚流行语。在平常日子里,人们低碳出行走绿道;在节庆假日,家人朋友相约走绿道。走绿道已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在十届六次会议全会上发出“建设幸福广东、宜居广东”的号召,市政府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关于绿道网“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将绿道网建设摆在轨道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等指示精神要求,市政府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绿道网的决策和协调。为了落实到位,对有关部、委进行明确分工,由人居委负责统筹牵头,市规划国土委编制规划建设方案和专项规划,市城管局负责建设实施和管理运营等工作,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三大主力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强力推进。市政府及时颁发了《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为全市绿道网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区、街道,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建立了绿道网建设责任制、督查制和问责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范畴。市政府督查办、市监察局跟进督办,确保具体任务落到实处。
自2010年3月开始绿道建设,在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建成绿道总长2186公里,实现了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公里绿道。深圳绿道密度居广东省第一,总长度名列前茅,率先提出并实施建设三级绿道模式,即建设了350多公里省级绿道、530多公里城市绿道和1300多公里社区绿道,三级绿道相互串联、衔接,市民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分钟可达省级绿道。
为加强绿道建设和管理,2013年8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广东省绿道建设管理规定》,将绿道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城市发展中统筹考虑。深圳为落实此规定,进一步完善绿道建设,加强管理,将绿道、绿化、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四位一体”,实行属地管理。
一、深圳绿道网络
深圳绿道网有三个层级,特色鲜亮,呈现着“不一样的精彩”。
省级绿道2号线从东莞与深圳交界的润龙山进入深圳市域,由西向东延伸至龙岗区坝光村,沿途穿越凤凰山、罗田森林公园、长流陂水库、屋山水库、铁岗水库,利用二线关巡逻道,连接羊台山森林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屋背岭古遗址,大鹏湾,串接西涌、玫瑰海岸公园、东江纵队旧址、南澳、杨梅坑等风景名胜地,全长236公里。
省级绿道5号线北起东莞与深圳交界的光明森林公园,由北向南延伸,经过大水坑水库、茜坑水库、横坑水库、石樟坑水库到罗湖区的银湖公园,全长69公里。
城市绿道按功能与空间特征不同分为滨海风情绿道、都市活力绿道、滨海休闲绿道和山海风光绿道四种类型,共25条线路,总长约500公里。其中以两条滨海风情绿道为线条,凸显深圳滨海城市特色,以16条山海风光绿道为纽带,沟通山海,串联山-海-城市独特风光,以6条滨河休闲绿道的脉络,彰显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品质,以一条都市活力绿道为主轴,展现先锋城市的都市活力。
社区绿道以城市组团为基本单位,体现整体性、可达性、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即连接省级绿道、城市绿道,与深圳绿道网构成一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达性即与城市街区道路、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文化中心、标志性建筑、商业步行街等紧密相连,5分钟内能够到达。多样性即满足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段的人群需求,特别是满足上班族和老年休闲族的需求,总长为200公里。
二、绿道网上的城市特色
深圳是山海之城,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绿道网凸现了宜居城市的特色。
亲山:深圳绿道与13座自然山体紧密相连,这些山体有凤凰山、塘朗山、梧桐山、七娘山、银湖山、大南山等。清晨,朝霞满天,通过绿道,攀上峰巅,迎晖远眺,河山秀色,一览无余。
近海:有独具特色的近海栈道,如杨梅坑栈道、大鹏观海栈道、盐田15公里观光栈道、红树林湿地观鸟专道、南山深圳湾公园15公里休闲带。漫步其间,如同画中神游,海天一色,山水相连,天高云淡,心旷神怡。
农家乐:串联了知名的光明农场、著名生态农业观光园,绿道直通奶牛场,观看几百头荷兰奶牛的生存状态;在采摘园可以自由采摘荔枝、龙眼、草莓等鲜果;在农家餐厅,可以品尝到新鲜乳鸽;在兰花培植中心,可以观赏各种奇异花卉;在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可以看到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如穿山甲、猫头鹰、蟒蛇等等;通过农家绿道,可见棚架瓜果,藤蔓缠绕,林树婆娑,一片醉人的田园风光。
人文景观:串联了邓小平画像、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市民中心、华侨城、二线关、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客家围屋、东江纵队旧址、大运火炬塔、大芬油画村、大望艺术小镇具有人文历史意义的旅游景点,让人流连忘返,思绪万千。
交通功能:加强绿道与公共交通的接驳,完善绿道连接线以及绿道与道路交叉口的安全设施,提高绿道使用效率,把绿道纳入“轨道建设+常规交通+慢性交通”三位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强化绿道和慢行道及公共交通的“双接轨”。比如,在绿道建设或改造时,尽可能地将自行车道和行人道作为必备内容予以配套,在已建成的市政道路上建设绿道时,尽量利用现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资源,避免新的过度开挖和不必要的浪费;在绿道选线时,尽量和轨道线路保持一致,与地铁出口、公交站台邻近,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实现绿道网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的“双网并立、相互对接”。
三、绿道建设前景无限
当前,安徽江淮大地已吹起了绿道建设的号角,省住建部门着手将绿道建设与城市交通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治理、生态旅游等建设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施。
正在着力建设蜀山北部生态休闲区的建设者,可以借鉴深圳绿道建设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自身实际,依据蜀山区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现有的城市道路管网、城区园林绿化以及蜀山西部人工建设初具规模的“一轴两环三带七园区”等诸多自然优势条件,超前提出并规划实施,将“绿道”这一新元素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是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一新举措。为此,为打造“生态蜀山”、构建“蜀山绿道网”,笔者利用短短的深圳跟班学习期间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绿道建设,规划先行。从现在做起,从规划建设着手,借助我区正在深化 “一区四园”和“四季花海”以及刚划入我区的小苗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之契机,将绿道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合理选线,在规划文本中勾画出蜀山绿道网络图。绿道建设与公园、景区建设同步实施,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依托山边、水边、林边线路、公园园路等,体现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构建一个独具风格、特色鲜亮的相互串联、衔接的蜀山绿道网。
思考之二:突出特点、注重类型。我区绿道建设按照功能与特征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区域都市型绿道、郊野田园型绿道、生态休闲型绿道。都市型绿道依托中心城区的环境优势,重点打造城区全面覆盖、实现低碳出行的绿道;郊野田园型绿道依托乡镇周边的郊野、水网、田间等自然资源构建而成;生态休闲型绿道是一个综合性绿道,结合山、水、园、林、湖(库、渠)资源,以“显山、露水、活村、秀城、营田、护林、舒路、亮点”为设计原则,将人文历史、生态保护区、公园、林地、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串起来、联起来、围起来。蜀山北部生态休闲区最起码能够打造3条生态休闲旅游绿道:1号线起于清溪公园(市苗圃),途经清溪路、西二环、董铺水库南岸(樊洼路北侧)、科学分园路景观林带至科学岛内,串联植物园、井岗现代农业生态园、樊洼生态公园;2号线南起蜀麓公园A地块,串联四季花海的中心轴、邓店生态林地、红星生态园、绅城园林生态园,北至蜀山湖生态保护中心区,中间通过环湖大道与1号线相接;3号线起于长江西路,途经创新大道、大别山路至南岗8.5公里循环大道,串联各园林企业的景点和景区、蜀山干渠、机场高速景观带、侯桥水库、鸡鸣山等,覆盖整个南岗都市农业生态园,与3浩线相接;初步构建1号、2号、3号相互串联的蜀山北部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绿道网。
思考之三:创新发展、幸福宜居。“绿道”这个新生事物,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这个新生事物前景无限,它拓展了城市的绿色,密切了城乡的关联,加速了宜居城乡建设;同时它改变人们的出行模式、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城乡结构,让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健康,最终实现低碳和宜居的生活。我们有理由深深坚信,建设城市绿道,会得到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当今政府为民办实事、实实在在提高市民幸福生活指数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啊!让“绿道”在江淮大地上崛起吧。蜀山绿道,造福子孙,和美万家!